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一致,我國將大幅度增加美國農產品進口,包含大豆、小麥、玉米、大米等。美方還同意公布中國的香梨、柑橘、鮮棗輸美監管通報程序,允許這些產品向美國出口。
我國糧油等農業相關行業此前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。專家表示,此次協議結果有利于我國農產品相關產業的發展,實為雙贏。
加大農產品進口調節國內余缺
據了解,協議實施以后,我國將大幅度增加自美國農產品進口,這有利于填補國內農產品供求缺口。我國85%左右的大豆要靠進口,一年大豆進口量在9000萬噸左右。協議實施以后,我國會從美國進口一部分小麥、玉米、大米,數量嚴格控制在關稅配額范圍之內。中國自國際市場進口小麥、玉米和大米,主要還是適度調節國內余缺。
專家指出,實際上,中美同為農業大國,兩國農業的互補性非常強,具有廣闊合作空間。在經貿摩擦之前的正常年份,中國自美農產品進口一直穩定在很高規模。比如,2015年至2017年,每年中國從美國平均進口242億美元農產品。受加征關稅影響,2018年中國自美農產品進口減少到162.3億美元,同比下降了32.7%。今年1月-10月,中國自美農產品進口達到104億美元,同比下降了30.8%。
國新辦相關負責人表示,協議的達成和實施,將會解決兩國在農產品和食品貿易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,消除很多分歧。
專家稱將是雙贏結果
新京報記者關注到,此前因受中美貿易的影響,糧油等農業相關板塊上市企業,如京糧控股、長壽花、道道全、中國糧油等,均或多或少受到影響。以京糧控股為例,其半年報披露,因受中美貿易摩擦和非洲豬瘟的影響,2019年上半年,京糧控股營業收入同比下滑9.79%,凈利潤同比下滑14.03%,其中油脂板塊利潤同比下降了86.62%。
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稱,我國開放進口大豆和棉花等農產品,有利于美國農民。同時,基于我國同類的農產品成本和質量現狀,增加進口會倒逼整個行業和產業結構升級,綜合和長遠來看,有利于整體行業發展。其次,美國對于水果進口和檢測標準比較高,這次美方同意公布中國的香梨、柑橘、鮮棗輸美監管通報程序,這對我國相關行業的種植水平和產業提升,以及品牌的背書都有很好的拉伸作用,肯定是雙贏的。